爱气象,爱气象家园! 

气象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76|回复: 0

尊重道德,礼遇文明——宜春市气象局宣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7-2-27 15: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x
    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也是引领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

    礼遇有德人 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获邀上鸡年春晚

    李保国家庭代表、邱宏涛家庭代表、王布和家庭代表、李济仁家庭代表、杨兴明家庭代表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刘真茂、王忠心、胡双钱、赵亚夫、俞复玲等全国道德模范代表获邀参加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自2007年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开始以来,已有许多道德模范通过央视春晚平台与全国观众见面。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上春晚,让春晚这道年夜饭飘来“美德”的芬芳,彰显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更让老百姓看到了社会对道德的尊重和推崇,对践行道德者的呵护和礼遇。

   传承保国精神 致力脱贫攻坚——河北农大李保国家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保国家庭,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农大西巷118号烛光小区,家庭成员3人。李保国和郭素萍夫妻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30多年来,他们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改善和科技富民事业中,谱写出伉俪同心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年4月,58岁的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李保国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邱宏涛家庭:一个一心报国一个全力持家 3523封鸿雁传情八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邱宏涛家庭,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新集镇木坪村,家庭成员3人。邱宏涛入伍18年来一直在海拔4860米的唐古拉泵站工作,矢志军营建功业,扎根高原作奉献,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妻子丁赟为支持丈夫安心本职工作,毅然辞去中石油湖州分公司会计工作,到秦巴山区照顾年迈的公婆、患病的小叔子和年幼的儿子,2015年她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王布和家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一种情感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一种坚守叫“舍小家为大家”。
  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停了下来,重重的背包,匆匆的脚步;一条长长的走廊挤满了人,他们的神情焦急又充满期待,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人——草原上的“神医”王布和。
    王布和行医的初衷源于8岁时父亲因感冒而失去生命。父亲的病故,在王布和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创伤,那就是贫困和疾病给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从此,他立下了“长大要当一名好医生,专为那些像父亲那样没钱的穷苦百姓治病”的誓言。25岁那年,王布和开始深入草原牧区为农牧民行医治病。在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类风湿、肝硬化、神经性头痛和关节痛等病症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
    首届“全国文明家庭”:李济仁家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济仁家庭是我国首个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张一帖”的传承人。这个家庭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从“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几个层面,一直坚持传承与发扬家传医术和祖国医学。
  “源于新安”:李济仁、张舜华夫妇是“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李济仁先生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张舜华是对张一帖传承起着关键作用的“女张一帖”,夫妻双双入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行医六十余年,至今仍然坚持出诊,造福百姓。两人辛勤抚育的五个孩子,在父母的身体力行和家风家训的熏陶下,也都成为栋梁之材。
     杨兴明家庭:坚守百年好家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2月27日,是杨兴明老人90岁福寿。老人的100多名子孙分排站立,齐声朗诵家训,令在场的村民们肃然起敬,为之动容。
  黄家第一位高祖祖——杨兴明老人育有6个子女,目前,黄家已是五代同堂,共100余人。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杨兴明嫁入黄家起,《黄氏家训》就成为她孝老持家的准则,几十年来,她将家训传承给一代代子孙,要求他们忠孝为本、勤俭持家。
  作为黄家和睦的见证者,石床村的老村长杨龙杰感触良多:“五世同堂”在我们村仅此一家,黄家子孙相亲相爱、恪守孝德的好家风,全村人有目共睹,值得村民们学习。
    “活雷锋”刘真茂: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巡山、守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真茂在巡山。图片来源于中国文明网
  刘真茂,男,汉族,1947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瑶岗仙镇退休干部。30多年如一日,刘真茂甘于寂寞与艰辛,坚守在义务护林第一线,自掏腰包建立护林哨所,与偷伐偷猎者斗智斗勇,尽一生力量守护湘、粤、赣三省交界的一块绿洲。
  1993年,在护林队经费短缺、人员纷纷下山离开的时候,刘真茂却毅然决定自掏腰包重建观察哨,继续坚守。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办了一间小卖部,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她身体有病,没人帮忙是做不过来的。妻子说,护林队垮了,你还管那么多干什么?“几十万亩山林,是一笔多大的财富,要是毁了,怎么向后代子孙交代?”刘真茂说。
  在海拔1600米的山坳上建房子,沙子、水泥等所有材料都要靠肩膀背上去。他把多年积蓄的36000多元全投进去了,家里的小卖部只好关门。观察哨离最近的村庄也要翻数重山,走四五个小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只能听收音机,看老报纸。刘真茂每天巡山要走30多公里山路,30多年来巡山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0圈。为节省时间,他养成了一天只吃两顿的习惯,有时只带几个红薯上路。退休后,他完全住到了山里。小儿子结婚办喜事没有回家,春节团圆他也没有回家,30多年来有22个年头是在哨所中辞旧迎新。
  守护青山,面对盗猎者的威胁,他说:“我把坟地都看好了,死了就埋在山上,永不下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巡山、守山。这条命早就祭在山上了,怕什么呢!”
  “老班长”王忠心:
    入伍26年当班长22年 操控3种型号导弹带出仨明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忠心为士兵整理军姿。图片来源于黄山文明网
  王忠心,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6213部队69分队班长。王忠心从事一个专业26年,把使命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装进胸膛,为部队建设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王忠心经历过军队建设3次跨越式发展和部队武器装备2次换型,回回不落伍,时刻保持“号手就位”的姿态。他熟练掌握操作3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先后执行重大军事任务28次、参加实装操作训练130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连错一根电缆、报错一个信号、记错一个数据、按错一个按钮、损坏一件仪器,演绎了“兵王”的传奇。
  王忠心先后参与编写修订《导弹概述》《综合测试设备》《弹上仪器》《综合控制原理》《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操作规程》等20余本教案规程,探索出一套独到的“王氏学习法”,将抽象的专业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将枯燥的实装操作变得生动有趣。这套教材和学习法已被沿用10多年,为培养造就一大批过硬导弹操作号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兵29年,王忠心始终坚守士兵本色不变,当班长25年,带的兵有38人立功受奖,11人考入军校、6人提干,先后帮带出217名测控号手,培养出45名基地技术尖子和旅技术骨干,涌现出“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士兵”高明、“二炮十大砺剑尖兵”王治基等典型,用优异成绩向党旗汇报、为军旗添彩。
  为农服务的“110”赵亚夫让上百万农民发家致富不是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亚夫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田头指导农事。图片来源于中国文明网
  赵亚夫,男,汉族,1941年4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54年如一日,赵亚夫致力于农业科技成果研究、普及、转化,把兴农富民作为不懈追求,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赵亚夫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培养科技骨干、培育新型农民,编写了百万字的农业科普读物,累计免费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致富梦、小康梦、幸福梦。1986年的句容是贫困的革命老区,他带着20棵草莓苗到白兔镇种植成功,带领老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1989年,他带着巨峰葡萄到春城镇试点,带动发展了周边3000多亩葡萄园,10000多农民受益。2002年退休后,他来到戴庄搞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试点,利用5年时间,把戴庄从最穷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戴庄经验被成功推广到周边的丹阳市杏虎村、丹徒区五塘村等地。他在茅山老区推广种植应时果品250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的直接收益。
  赵亚夫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担任领导职务,乃至在退休后,始终与老区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每年总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的手机里存下200多个农民种植专业户的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成为当地民谣。
  赵亚夫荣获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领导干部、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大国工匠”胡双钱:35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 从没出现一个次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国工匠”胡双钱在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给学生现场辅导。图片来源于中国文明网
  胡双钱,男,汉族,1960年7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他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创新,参与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研制项目,高精度、高效率地完成了相关零部件加工工作,并独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职业生涯贡献突出。
  1980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钱进入当时的上海飞机制造厂,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飞机研制和首飞。那一刻他强烈感受到“造飞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然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运10项目下马了,原本聚集了各路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工厂转眼间冷清了下来,争抢这些飞机技师的各公司专车甚至开到了工厂门口,面对私营企业老板开出的优厚工资,胡双钱谢绝了。他相信这里总有一天还会生产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
  选择留下后,胡双钱与同事一起陆续参与了中美合作组装麦道飞机和波音、空客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并抓住这些机遇练就了技术上的过硬本领。20多年后,当我国启动ARJ21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后。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高精度、高效率地完成了ARJ21新支线飞机首批交付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壁板长桁对接接头特制件等加工任务。他还发明了“反向验证”等一系列独特工作方法,确保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都不出差错。
  一间30多平米的老房子,他一家三口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近年才贷款购买了一套70平米的房子。对于胡双钱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上。
[size=+0]  “盒饭书记”俞复玲: [size=+0]一心为民 10余年把老社区打造成全国样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俞复玲(右)拎着装着盒饭的竹篮子走访服务社区居民。图片来源于宁波文明网
[size=+0]  俞复玲,女,汉族,1956年1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党委书记。[size=+0]在社区工作10多年,俞复玲自创“365社区工作法”,时时处处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人称“盒饭书记”、“小巷总理”。
[size=+0]  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每天一早就到社区角角落落走一圈,就是想看看社区的情况,听听居民的想法,她记满了厚厚40余本“民情日记”。为解决物业管理这个老大难问题,她倡议建立由社区、党员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三方组成的物居联合党支部,共同为居民服务。
[size=+0]  俞复玲把社区内的每一位居民都当成自己的家人,一见面就嘘寒问暖,临走了总忘不了说一句:有事来找我。为了使社区下岗人员重新就业,俞复玲成立了“为民活页社”,根据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进行A、B、C、D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200多人找到了工作,目前社区就业率达到了99.7%。社区有不少残疾人,时时牵挂着俞复玲的心。军军患自闭症20多年,严重时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俞复玲领着军军走进了“梦工坊”,每天不忘抽时间陪他说话。终于有一天,他望着她轻轻地喊出了一声“书记阿姨”,俞复玲欣喜万分。军军母亲几次流着眼泪说:“是俞书记救了我们一家。”台风“菲特”期间,为了抗洪救灾,她6天6夜没回家,由于劳累过度,嗓子完全哑了。因为她时常拎着一只竹编篮子上下班,篮子里装的是自带的午餐,久而久之,就获得“盒饭书记”的戏称。
(转自中国文明网)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2014 bbs.06clim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京ICP-10201084)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气象家园立场,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