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
- 贡献
-
- 精华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4-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9 20: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
极性气象论(认识)
关键词:气候 极性
摘要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正在变暖。一方面,冰川融化,海平面也在逐渐上升,一些近海城市逐渐的被海洋所覆盖;另一方面,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高温天气的不断出现,而且高温温度不断出现新高。而这些实际上都是表面现象,从我国以及全球特殊位置来看,近几年来的天气事实上正在向极性天气发展,形成极性气象现象。
极性气象,简单地说就是气象像两个极端发展的情况。这种气象下,一天内的温度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即昼夜温度聚变;在不同季节内表现为季节的延长和推迟,或者在某个季节里出现长时间非该季节的天气,即季节反常。这种现象我们在近几年里经常见到或者就发上在你的身边,有时候因为我们就在当中,而忽视了它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中国的一些事情,更加证明了这一点:2008年江南雪灾,2010年西南大旱,2012年暴雨灾害,2014年河南等地严重干旱、、、、、、这些都是极性气象问题造成的。造成极性气象的问题有很多,它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造成的。
一、 气象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而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
它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引起的,会造成对流层内发生的大气运动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不同分布等情况。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人们常见的天气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引起的。而它的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它的热力因子主要是指温度层结、稳定度等。下面是我国近八年的主要自然灾害:
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流域性大洪水。
2008年中国雪灾:2008年,1月19日至21日,连续三天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上海、浙江、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大到暴雪,其中湖北及安徽,超过800万人受灾,5万多人紧急转移,近万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1亿元人民币。
2009年,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发生2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而11月份,全国16个省(自治区)遭受严重夏旱。冬小麦主产区年初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沿海受9个台风影响,给福建、浙江两省和台湾造成严重损失。另外2009年,全国地震不断。
2010年西南大旱:2010年,继2009年旱情的影响,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发生旱情,成为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旱灾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台风、地震、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不同程度的发生。
2012年暴雨灾害;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随后四川、云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暴雨灾难。
2014年河南、陕西等地严重干旱:2014年河南遭受旱灾严重,仅河南遭受到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秋粮受灾面积已达2583万亩,其中严重干旱739万亩,超过74.2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全省多地供水告急。
2015年甘肃发生冰雹事件
这些都是近十年以内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其中除了地震,其他自然灾害都属于气象灾害,都是由于气象问题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所以说,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既是寻求和利用气候资源以满足发展需求的历史,也是抵御和抗争气候灾害以延续生存愿望的过程。如今,我们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而今年3月23日是第55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旨在警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的巨大挑战,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当今世界,认识气候、适应气候、利用气候、保护气候,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一方面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
二、 极性气象及表现
极性气象,简单地说就是在两个极端快速变化的特殊气象。这种气象情况比较能感受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天内的温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即昼夜温差加大;在不同季节内表现为季节的延长和推迟,或者在某个季节里出现长时间非该季节特征的天气,即季节反常。这种现象我们在近几年里经常见到或者就发上在你我的身边,只是因为我们就在处在这种变化当中,而常常忽视或者淡忘了它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
1、 昼夜温差加大
对于昼夜温差加大这个问题,广大群众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但只要你经常看天气预报的话就会发现,天气预报的广大内地地区范围温度在变大,一般超过10度,有的甚至超过15度,试回想或者查看一下以前的天气预报情况,温差很少甚至没有超过10度的,更不要说是超过15度的。
除了天气预报外,看一下周围,你也会发现昼夜温差加大这一现象。可能你没注意到自己衣着的变化,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关心自己和周围人穿着的女士可能会注意和发现这个问题,因为经常注意穿着的人会发现,现在在同一天相同时间经常见到穿着不同季节衣服的人,或者同一天连续换不同厚度的衣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昼夜温差加大,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温度也在更换不同厚度的衣物。
2、 季节反常
季节反常这个问题我们也是很容易发现的,主要表现在春季的提前,夏季的延长,秋季的推迟和冬季的缩短。这种反常在农业或植物方面以及我们的衣着上表现比较明显。
我国农业种植主要是依据阴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来安排农业种植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反应农业作息安排的,也许你不懂农业种植,但你看懂二十四节气歌就明白农业的大致安排了。农业方面,按照一般情况,春种在谷雨左右,芒种开始夏收和抢种,白露以后开始秋收,秋分左右开始种植。
可是近年来,立春未到,温度就已经开始回升,植物已经发芽成长,麦苗已经生长的有些深了;立夏左右温度就已经让人感到比较已经到了夏季,白露过后高温还在持续,树上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至于冬季晴天温度那就不用说,除了在早晚上感觉到寒意,中午温度有时让人以为还是在夏天,还有一些草在过年时候节开始发芽。看看周围人的衣着,没有或者刚立夏短袖就开始有人穿了,秋分时白天还有穿短袖的,冬天穿个外套就能度过。这些都是以为温度反常而造成的季节反常的现象。
3、 两极温度最值变大
对于两极最值温度这一问题,我们可能很少求关注,也很少去了解和知道,毕竟两极最值温度对我们没有直接影响,而且我们也不会仅仅为了测量两极的最值温度跑到两极去呆上几年,我们了解的只是网络上透漏出了的只言片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个事实,两极最值在变大。
南极低温: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60页:
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测得-88.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
二、《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地理七下,第40页:
1983年7月21日,苏联东方站曾测得该地区极端最低气温-89.2度
三、《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环境卷,第192页:
在南极地区,甚至有-94.5度的低温.
北极低温: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 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据报道整合:在1892年和1933年分别监测到零下90华氏度的低温,大约为零下67.8摄氏度。在百度搜索到的是,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89.2摄氏度,这是在俄罗斯东方站测得的。而在2010年8月10日,地球观测卫星在南极洲东部同一区域内探测到零下93.2摄氏度。2013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记录南极东部高原气温低至零下93.3摄氏度,创造了新的世界低温极值。
至于南北极夏季温度在不断升高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在网上搜索一下,大部分都是报道南北极温度升高,冰川在融化的信息。
因此说两极温度最值在变大,而两极的温度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升高较大程度的影响着全球的气象变化,再综合昼夜温差的加大的情况,这也是将这种气象称之为极性气象的原因。
三、 极性气象的危害
极性气象属于气象,因此它的危害也是表现在气象上,但它的危害和影响要大于普通常见的气象,主要是比较罕见或者严重的洪涝灾害,大范围的短时间降温或升温,以及由于气流影响造成的大风或者海啸。同时,由于气流的急剧变化或者混乱,特别是两极性季节,在海岸线附近,有可能会影响或造成航空事故。
四、极性气象产生的原因
影响极性气候,造成这种气象问题和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温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而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资源、环境,并且21世纪的三大问题也是这三项。
人口:最直白的说,就是存活的人的数量。近几十年以来,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亿;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2014年达到77亿。人口过多反而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指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人类的生活行为活动,不仅产生和增多造成温室气体,还在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温室气体的循环。如生活垃圾、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温室气体的产生和增多;而破会植被和污水的乱排放,破坏和污染周围环境,影响温室气体的循环。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它(在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指化石能源)犹如一个人的血管和血液一样,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者动力和支持,加快着社会的步伐。但也正是因为资源的短时间大量使用,造成了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造成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广义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环境犹如一个人的皮肤和肌肉,维持和保护着我们这个世界,它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将会对与它赖以生存的事物造成影响,如水、大气、光污染等以及“土地沙化”。一旦污染超标,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问题,而温室效应就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严重超标造成的,所以说温室效应最根本原因是因为环境得到破坏。
环境的破坏,造成极性气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和湿地。
从地理位置考虑,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比较干燥,季风显著。而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所以,夏季,温度回升温时,陆地升温快,温度较高,形成热低压,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偏南风; 冬季降温时,陆地降温快,陆地寒冷,形成冷高压,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我国的地理位置,就造成了中国夏季多雨的现象,冬季雨水偏少的现象。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我们也知道,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里面生活着众多生物,拥有较完整和全面的生态循环系统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加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甚至可以说很严重了(据消息说,现在医生建议病人一般不要食用海鲜类,这类食品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海洋的污染直接造成了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由海域至陆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很容易造成赤潮的产生,而赤潮造成的结果就是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比较炎热夏日去游泳时,刚跳进去时,水的上层比较热,而下层或者底层很清凉,(这种现象在游泳池或者池塘和河流里比较常见)而游了很长时间后或者人比较多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感觉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不同温度的水搅匀了,就如凉开水倒入热水经搅匀后,我们饮用时感到比较舒适一样。而海洋生物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就是将海水温度搅匀,维持着海洋温度的稳定。这样,在夏季就降低上层海水的蒸腾作用,减少水蒸汽的产生,进而减少降雨的产生或减少降雨量;而冬季,调节海洋温度,减少海面冰冻,增加降水量。
湿地: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生物多样性摇篮。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除了,它是维持生物圈多样性的摇篮,它还有着是降低和缓冲陆地的温度,维持陆地地区的温度变化。这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高,温度不容易变化的特性。
另外,我们可以查询到:地球上95%以上的氧气来自于海洋,主要是通过藻类来产生的,我们学过自然的都知道:植物通过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海洋污染严重影响着海洋内部温度的调和,更影响到温室气体的循环,是造成温室问题和极性气象的最主要原因。而且,中国的湿地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中国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的这一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但是,湿地的问题一直都没得到解决,并且,还越来越严重,用卫星图上看看,比较比较,中国的湿地面积到底减少了多少。
极性气象现象并不仅仅在中国表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例如2008年初伊拉克的降雪、2008年蒙古国特大暴雪、2008年美国特大洪水、2009年巴基斯坦高温、2010年巴基斯坦洪涝灾害、美国2013年春季的提前到来,这些都可以说是极性气象引起的。
五、防治
极性气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一方面,温室气体是产生;另一方面,是温室气体的循环。了解和知道问题的关键,我们就能很好地找到解决办法。
温室气体的产生: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短时间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是目前世界消耗的主要能源,是指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植物的遗骸在地层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形成的能源。如煤(植物化石转化),石油(动物体转化),天然气等。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化石能源逐步的得到推广和大量使用,成为了支撑全球经济维持和发展的动力,而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污染的烟气,这些是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对于化石能源,我们不可能全部放弃不用,因而,我们可以在不断地减少利用,同时,为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和继续发展,开始不断的开发新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
温室气体的循环:主要是海洋和湿地的破坏问题。海洋,作为地球最辽阔的区域,是维持着全球循环系统的最根本支柱,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根本希望,它的环境必须的维持和治理。我们所做的一方面是,减少甚至杜绝引起海洋污染的污染物排放入海洋,如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废水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物,我们至少要在排放前进行处理,以减少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于新能源—核能,我们也应该做好控制,在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同时,既要防范放射性污染造成的危害,还要减缓和处理水体热排放问题。
而对于湿地,它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同时又是海洋与陆地的过度,我们也必须进行保护。它的保护主要分为三方面,除了污染物的排放外,一方面是对湿地面积的直接侵害,我们还应该减少和杜绝围湖造田现象,甚至需要退田还湖,至于,围海造田,我们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后进行,毕竟围海造田是在近海岸进行的,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侵占和破坏湿地。一方面是对湿地的间接侵害,就是修建大坝,拦截河流。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缓解当前水源问题,可以提供充分的水力资源,但是它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很容易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进行,对下游地区生态进行直接的危害;而且,它还会间接地破坏陆地热循环系统,因为水还是维持地区热量循环的重要载体。
维持气象稳定,是我们应该要做到,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次次的自然灾害就是给我们的一次次警醒。
(另外,对于地热的利用,个人认为也应该适当,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地热能源被开始研究和使用以来,火山爆发事件很少有报道,而地震事件却在加剧发生,上海因地下水大量使用而下降,火山岩浆存在也应该存在着相似的作用,火山岩浆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和作用)
{:soso_e127:} 不认同很正常,纯属娱乐 {:soso_e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