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9854
- 贡献
-
- 精华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7-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14-1-19 1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对地面观测的吐槽,我也来凑凑热闹。
大学毕业后首先要到基层工作,1968年12月我到达贵州的某个气象站(恕不明说哪个站了),当了个观测员。只是个一般站,非基准站,一天仅三次观测,半夜2点的观测是没有的,也没有探空等业务,偶尔有一天飞机路过时有航报任务。当时就有7个人,我去了以后就是8个人,同时还分配一个贵阳气象学校毕业的中专生,这就9个人了。说老实话,工作实在太轻松了,观测大家轮着来,站长也要观测值班的,男女也平等,会计、出纳由站长指定的信得过的人担任,在小范围内也轮换着干。我不懂这些所以没做过会计出纳。除了观测以外,气象业务就是做一点中短期天气预报,大部分是“摸脑壳”式的预报,凭老观测员的经验了,我很佩服他们。长期预报要向县政府、农业局递交,也是大家讨论后提供,没有天气图(省站才有)。我就是那时候作了大量的等值线图,根据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这样来作一些有科学依据的预报工作,相关性要自己在海量的气象数据中人工筛选、寻找,因为工作轻松,使我有大量的时间来作各种相关的等值线图,当时计算机都没有,只有计算尺(不知道现在的朋友见没见过计算尺这个工具),更不要说没有Surfer这样的作图软件了。
除了简单的气象业务外,很多时间我们还要下乡去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也不知道是我们去教育农民还是农民来教育我们,那时候称为“中心工作”。碰到这样的任务时,我实在觉得下乡很无聊,能躲就躲,不过也有躲不过的时候。除此以外,其他的工作就是种地,种菜、种庄稼(玉米),挖野菜、到林子里采蘑菇来改善生活,原来还养鸡,后来因为这涉嫌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停止了。
气象站一直闹独立,不服农业局的管辖,最后居然闹成了,现在都不称“站”而称“局”了。和农业局平起平坐了。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站长,管辖区区几个人,现在都是局长了。其实看穿了还不就是那么回事,不必自我得意、趾高气扬。
楼主说的48小时上班48小时休息,我觉得现在看来似乎紧了点,其实也不算什么。一个是你年轻,多干点多累点对你今后的阅历有好处,年轻没有很多家务,有丰富的时间做你喜欢做的事,增进业务水平也靠这个时候;再一个,48小时并非不能睡觉,像这样的非基准站,晚上没事的,可以睡一个好觉(特殊天气状况除外)。
时代不同了,现在那么好的条件,关键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我个人认为,气象工作还是很好的,即使是地面观测。谢谢您看完我的啰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