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05
- 贡献
-
- 精华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5-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江志红老师的《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这篇文章里面,他选择的起始点多达45个起始点,相当于是在5°X10°的范围内,以2.5X2.5的格距取15个点,然后500m,1500m,3000m三层,不同的时间段根据不同的时间长度来聚类的,一般的聚类轨迹都多达了1000多条,按照hysplit聚类的要求来说起始点必须要是一致的啊,他这45个点的起始点并不一致是怎么聚类成功的啊?我也试过这个样子,但是总会提醒某一个tdump的初始经纬度不一致,然后我删掉了许多提示了的文件之后,留下了一部分仍旧是经纬度点不一致的来进行聚类,它却又成功了。今天通过王老师说可以通过平移来弄,但是我看江志红老师的文章里面并没有通过平移来进行聚类,主要也是自己的编程能力不是很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开始编程,所以不知道还有没其他的方法勒?求大神们来看一下!!
附上文章正文:“2.3 轨迹模拟方案:模拟区域选取淮河流域(30°N~35°N,110°E~120°E)5°×10°的区域,水平分辨率为2.5°×2.5°,垂直方向上选取500 m、1500 m、3000 m三个高度层次作为模拟的初始高度。整个模拟空间的轨迹初始点为45个,模拟其后向追踪14天的三维运动轨迹,每6小时输出一次轨迹点的位置,并插值得到相应位置上的物理属性(如温度、高度、气压、相对湿度),每隔6小时所有轨迹初始点重新后向追踪模拟14天。”
“第一阶段(6月19日~28日)的模拟共得到1800条轨迹,根据簇分析的方法对所得轨迹进行聚类,通过分析空间方差的增长率(如图8a),可见轨迹在聚类过程中的空间方差增长率在聚类结果小于5条以后迅速增长,故确定第一阶段模拟出的轨迹最终聚类为5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