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摘自中国气象报
日期 : [url=]20150304[/url]
期号 : [url=]3614[/url]
版号 : [url=]03[/url]
版名 : [url=]国际[/url]
作者 : [url=]贾朋群[/url]
标题 : [url=]欧美预报模式准确率展开新一轮比拼[/url] 2015年新年伊始,袭击美国东海岸北部的一场暴风雪,让美国气象界兴奋了一把。因为在1月14日刚刚完成升级的美国国家气象局全球预报系统(GFS)天气预报模式,给出了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模式更接近实况的预报结果。在一些人眼里,这次预报也在某种程度上报了2012年飓风“桑迪”路径美国模式预报明显落后于欧洲的一箭之仇。 1月25日,ECMWF预测美国纽约27日将遭受积雪深度达64厘米的强烈暴雪袭击。然而,GFS给出了更准确、和实况更相近的18厘米积雪深度的预测。美国预报模式升级仅仅两周,获得了重要天气预报优于欧洲竞争对手的表现,其背后还是逃不了飓风“桑迪”预报落下风的干系。正是那次针对飓风“桑迪”在海上转向大陆的路径预报结果和时效的差距,让美国国会划拨3400万美元追加专款,用于改进预报。美国国家气象局用这一额外的投入,购买新的超级计算机并着手预报模式的升级,并在2015年伊始改变了欧美天气预报模式及运行环境的对比。例如,ECMWF的克雷XC30超级计算机每秒能进行两万亿次计算,是GFS更新前运行计算机能力的约10倍。预计在2015年11月前完成计算机更新后,美国的计算能力将会优于欧洲。在模式分辨率方面,欧洲模式水平16千米和垂直137层,也全面优于美国模式的27千米和64层。GFS更新后,分辨率提高到13千米,但垂直依然维持64层。 然而,2015年岁首一次局地暴风雪预报的占先,并没有让所有美国人都忘乎所以。最新一期《经济学人》 的分析认为,欧洲人不仅较美国人更多地谈论天气,在预报天气上也做得更好。文章认为,世界各地激烈天气的预报,已经成为各主要气象机构共同关注和考验其预报能力的共同目标。从这一点上看,预报已经没有了地域概念,有的则是各地预报能力的比拼。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落后于欧洲同行,只不过这一欠缺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眼前的小胜还说明不了太多。例如,就本次预报来说,GFS预报的降雪范围的西界和ECMWF的预报相比,只有200千米的不同。然而,因为跨越了纽约这样的人口密集地区,这一对预报员来讲像发丝一样小的范围,让纽约与强暴风雪擦肩,美国模式预报正确也有侥幸成分。杂志文章指出,天气预报极其复杂,大踏步的改进几乎不可能,只能是不断进步的积累过程。 尽管如此,GFS模式更新后的前3周,其能力显然超过更新前的模式。例如,在预报大气气压为海平面值一半时的高度这一标准模式能力指标上,新的GFS与欧洲的模式已经不相上下。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也是明显的:ECMWF模式始于预报前12小时多达4000万个模式格点观测数据的磨合,而 GFS的预报则仅基于单一时刻的要素场。GFS仅仅基于一个时刻的天气“快照”做出的预报,其“内功”显然无法比肩欧洲12小时“窗口期”磨合。另外,欧洲中心还是用卫星资料填补海上数据空缺的开拓者。 美国气象界的一个机遇在于,美国政府汲取飓风“桑迪”带来的教训,加大气象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政府和国会两院的共识。正像《经济学人》杂志期待的,如果美国国会2015年重启上一年建议的新的“天气预报改进法”立法程序,GFS模式的更新改进很可能会持续下去。目前,立法可预见到的问题,是共和党议员因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会要求立法增拨的每年1.2亿美元的大部分不能用于气候变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