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说潮汐与太阳或月球的引力无关,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简单说理就可证伪潮汐引力说-----现代潮汐理论完全错误。 先看万有引力,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其r处的地点,形成的重力加速度或称引力场强度为g=GM/r2 ,方向指向该物体。不难算出月球在地球表面处形成的引力场强度为 g(月)=0.00003米/秒2,方向指向月球。太阳在地表的引力场强度为 g(日)=0.0006米/秒2。,方向指向太阳,是月球的20倍。地球自身的引力在地表强度为 g(地)=9.8米/秒2,方向指向地心。 然而太阳的引力不引潮,道理很简单,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转,太阳对地球上的物体的引力完全被其离心力所抵消。不妨把地球想象作绕太阳运转的小密封仓(与日地距离相比地球可近似作质点对待),你在上面做任何实验,将不会感觉到太阳的引力效应。所以只需考察月球引力是否能够引潮。然而,如果是月球引力引潮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大潮小潮之分(月球绕地近乎为圆),都应一样,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我们说既不太阳也不月亮引力引潮。月亮引力为啥不引潮呢?根本原因是太弱了,与地球自身的引力相比完全可以忽落不计-----地球引力是其30万倍,月球引力在地表不可能观测到任何引力效应。换句话说,月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远不及高空中的一架普通飞机,有谁见过飞机引起潮汐的吗?哪怕一个微小的波动也算。 退一步说,既便按通常所说的潮汐是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仍有致命问题。因为当新月时,月球,太阳在地球同一侧,三者一线,此时太阳月亮在地表的合成引力场最强,潮汐应最大,而当上下弦月时,地球月亮,太阳三者构成直角三角形,按失量合成法则,其合成引力场仍大于两者中任一个,而当满月时,太阳,月亮在地球两侧,三者一线,此时合成引力场最弱,潮汐也应最弱,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新月或满月时都是大潮,理论与实际显然不符。
再,从能量守恒角度考虑。潮汐凶涌膨湃,能量可不是小数字,能量从何而来,要知道这么多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辐射到太空(海水撞击生热)中去,没有连续的能量补充决不可持续。如果说海水的隆起是月球引力所为,就意味海水势能的增加是月球对海水做功的结果,月球的能量必然降低,然而这与观测显然不符。观测表明月球正在远离地球,能量不但不减,反而有增的趋势。所以我们说,只要能量守恒定律成立,潮汐决非月球引力所为。 我们说潮汐只能源于太阳能。只有太阳能才能胜任潮汐的形成。有些学者动辄引力引潮,从不考虑地球每天吸收那么多巨额的太阳能首先干啥用了。太阳总辐射能为8.24焦/(平方厘米*分),一小时每平方厘米接收8.24X60=494.4焦, 一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能可以使15公斤水沸腾,地球70%面积是海水,地球一天接收那么多能量,能不引起大的动作吗? 再,整体地看。任何天体包括恒星和行星与其周围的空间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可看作悬浮在宇宙空间引力场里的一个沿测地线自由运动的小密封仓,除掉自身的引力,在上面作任何实验不会感到其它天体的引力存在------这是等效原理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说,从全局考虑,宇宙里的其它天体包括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不可能在地球上有引力效应。换句话说,如果地球上的潮汐是月亮和太阳或其它任何天体引力造成的话,广义相对论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再,潮有半日型的,全日型的,混合型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类型,如果是引力引潮的话,潮起潮落与地理环境就不会有关系,只能有全日型一种类型。 那么潮汐是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说海水形成潮,与空气形成风道理是一样的,也是分不开的。先说风的形成:
在沿海的地方,白天有海风,晚上有陆风。这是因为太阳照在地球上,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高,陆地上的热空气不断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气不断地流到陆地上来补充,这种从海上向陆地的空气流动形成了海风。而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很快,海面上气温下降很慢,因而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要高,所以陆地上的冷空气以流向海面来补充,这种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陆风。
在山区,还有山谷风。白天太阳出来后,阳光照在山坡上,贴近山坡的空气层温度升高,热空气沿山坡不断上升,而冷空气就从山谷向山顶上升来补充,这种由上而下的空气流动形成了山谷风。夜间,太阳已下山,山顶和山腰冷却得非常快,因此,靠近山顶和山腰的一薄层空气冷得也很快,而积聚在山谷里的空气还是暖暖的,这时,靠近山顶和山腰的冷空气就往山谷底流动,形成了山谷风。
不论是海风、陆风、山谷风,还是西北风、东南风,都是太阳的照射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的,都是因太阳光的照射使地表物质局部温度变化的结果,跟月球或太阳的万有用力没有关系!空气温度变化时空气有上升或下降运动,海水温度变化时为啥不能有上下运动呢?也应当有。 知道了风的形成,不难理解潮汐的形成。当海面照射时,温度升高,大气上升,压强减小,海水必然跟着上升。另一方面,海面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相对减少,必然也有上浮趋势,这样,大气与海水共同的效应就是潮涨,海岸则表现为潮落;反之,当温度降低时,高空大气下沉,海面压强增大,海水必然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海水密度增大,必然也有下沉趣势,与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形成潮落,海岸则表现为潮涨。随着地球的一天一次的自转,就形成周期性的潮起潮落。由于温度变化需有一个过程,所以潮起潮落与光照强度并不同步----光照最强时,海面温度不见得最高,反之也然。可以想象,拉普拉斯当年用引力理论解释潮汐形成的时候,恐怕连风的形成机制也没搞清。 至于说初一,十五是大潮,可以认为此时月球挡光与反射光相对较强,使海水温度变化相对较大引起的。 但是,我们更倾向认为潮大潮小与月球反射或挡掉的太阳能仍无关,而是由于太阳光照与温度变化及水面上下振动的不同步引发的一种共振现象。太阳光照强度是波动的,海面温度的变化也是波动的,海水上下起伏也是波动的,在相位不同频率不同时出现某种共振是可能的。下一天潮起比上一天滞后48分钟,出现大小潮与每天潮起潮落的推迟本质上应是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