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气象,爱气象家园! 

气象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66|回复: 9

位温随高度增加,表示吸收热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1 23: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翻了下书,位温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
并且位温增加表示气块吸收热量

那么气块在上升时,一直吸收热量?
不太理解呢?越往上空气温度越低,为什么能吸收外界热量呢?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3-11-22 13: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位温是气体从原有的压强与温度出发,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时的温度。
气块越往上周围气压越低,要变到标准压强,气块的压强应该增大,所以气块将会被压缩,绝热过程压缩气块会导致气块温度上升,所以位温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3-11-22 1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可以总结出来,气块所处的位置的气压越低,则气块的位温越高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3-11-22 14: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位温是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1000hPa所具有的温度,而温度可以是空间任何一个地方。
假设200hPa处有一气块,温度是零下40℃,干绝热压缩到地面(假设地面为1000hPa),该气块温度变为了30度,则高空200hPa处位温为30℃;而地面大气的温度是10℃,则地面处位温为10℃。位温随高度是增加的,增加得越厉害,大气层结越稳定。  
要理解气体状态方程P=ρRT,书上的理论切勿模棱两可,无理套用。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4-10-24 17: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温的算法可不可以参考中国气象网上的那个公式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5-10-19 2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有用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6-3-19 23: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3-20 00:11 编辑

下图横坐标是位温,纵坐标是高度。
如果随着高度增加位温不变,
表示每升高1000米高度,环境温度下降10摄氏度。

http://scienceofdoom.com/2012/08 ... ere-the-lapse-rate/


捕获.PNG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6-3-19 2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3-19 23:48 编辑

如果位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
表示每升高1000米高度,环境温度下降小于10摄氏度。

http://scienceofdoom.com/2012/08 ... ere-the-lapse-rate/


捕获.PNG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6-3-20 09: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3-20 13:37 编辑

回复楼主:
“翻了下书,位温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
并且位温增加表示气块吸收热量
那么气块在上升时,一直吸收热量?
不太理解呢?越往上空气温度越低,为什么能吸收外界热量呢?”


气块上升过程分为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
下面的图说明干绝热过程中上升气块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图源:THERMAL FLYING BY BURKHARD

下图的天气条件很稳定:山顶温度19摄氏度,山下温度20摄氏度。
这样的环境属于位温随高度增加。
地面风将20摄氏度的山下空气推上山,山高1000米。
气块被抬升过程经历干绝热过程-----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10摄氏度。
所以气块到达山顶的时候温度只有10摄氏度,比环境温度低了9摄氏度。
理论上气块与外界隔绝,没有热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
但实际上多少都会有交换。
由于上升过程气块温度一直低于环境温度,所以气块一直吸收热量。





捕获.PNG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发表于 2016-3-20 10: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3-20 11:30 编辑

但在湿绝热过程中气块会放出热量。
例如淡积云发展为浓积云的过程中云内温度越来越高,明显高于外界温度。
这时候的环境同样是位温随高度增加,但气块向外界释放热量。因为云体与外界始终存在交换。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2014 bbs.06clim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京ICP-10201084)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气象家园立场,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