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84
- 贡献
-
- 精华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6-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家园里相关帖子不多,最近略有了解,分享一下,仅供参考。
具体定义在网上书上都能找到(其实从名字也能看出其含义)。如果你画过海温的垂直结构(如下图,赤道太平洋海温垂直结构)会发现,0-100米深度处海温的垂直变化很小,这里就是混合层,大约100-200米深度处海温的垂直变化很大,这里就是温跃层,温跃层以下是深海区。
混合层深度计算:
有很多定义方式(具体请参考相关文献),但我只知道两种:1、温度低于SST 0.5度(或0.2度)的深度,作为混合层深度;2、温度垂直变率最大的深度(在混合层与温跃层之间有一个拐点,温度、盐度梯度最大)
python代码参考【方法1】:https://www.heywhale.com/mw/project/61c136acb790460017cb2776
在做混合层热量收支分析时,为了简化计算,一般取混合层深度为固定的50米。
温跃层深度计算:
也有很多不同定义,但好像不是很好实现?使用比较多的是:20度等温线的深度,作为温跃层深度(从上图也能看到,20度线大致处于海温变率最大处,但好像不是温跃层的边界?)这个实现也很简单:
- Z20 = np.argmin(np.abs(temp.values - 20), axis=1) + depth_first * 1.
复制代码
温跃层深度一般用于判断海洋热含量,因为其上海水温度较高,变化较大(相对于深海区较大,但相对SST较小,其持续性还是很强的),而其下深海区海温较低,变化很小(年代际尺度)。对于海洋热含量,还有比较简单的算法:直接用0-300米深度层的平均海温也可。
这两个量都可以从这里下载到:https://downloads.psl.noaa.gov/Datasets/godas/
其中 dbss_obml.year.nc 就是混合层深度,obil是好像温跃层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