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气象,爱气象家园! 

气象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qiuboling

物质在大气层的垂直分布(文献)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6-4-8 09: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qiuboling 发表于 2016-4-7 22:20
下图横坐标是混合比,纵坐标是高度。还是用前面的煤堆为例子:如果大同煤的混合比从下至上都没有改变(如 ...

你再考虑考虑看。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6-4-8 09: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qiuboling 发表于 2016-4-7 22:20
下图横坐标是混合比,纵坐标是高度。还是用前面的煤堆为例子:如果大同煤的混合比从下至上都没有改变(如 ...

水汽的混合比在对流层迅速随高度减少,有力地说明了它比空气更重而不是轻,所以把对流层的水汽看作是比空气轻的理想气体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此的最简单的理论处理就是设其颗粒为分子量是108 的水分子团簇。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4-9 07:53 编辑

实验表明:水汽分子与理想气体的行为不同,水汽分子倾向于形成团簇。人们认为大气中会存在2分子水团簇或更大的团簇,但含量不会高。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 ... r%20cluster&f=false

已经在室温下检测到空气中2分子水团簇的存在。
大气中2分子水团簇的含量少于1%。它不像单分子水汽那样容易发现。
在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谱下都难以检测到2分子水汽团簇的存在,原因是检测时光束会将它分解。
下图是水汽的2分子团簇的光谱图。
白色线是理论计算值,粉红线是测量值。
图中几条垂线表示团簇的旋转位置。
测试条件:0.022大气压,23摄氏度。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6/22

捕获.PNG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4: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4-8 22:17 编辑

电脑模拟的6分子水团簇模型
http://www.psc.edu/science/Jordan/Jordan.html

北大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并揭示了单个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团簇的空间姿态http://www.bio360.net/news/show/8766.html271782191



捕获.PNG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07: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4-9 07:47 编辑
张学文 发表于 2016-4-8 09:56
水汽的混合比在对流层迅速随高度减少,有力地说明了它比空气更重而不是轻,所以把对流层的水汽看作是比空 ...

物质在大气中如何分布属于大气化学的范畴,用物理学定律来解释水汽垂直分布可能不妥。
请张老看看下面的论述:

The objective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i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emical species in the atmosphere.
http://acmg.seas.harvard.edu/people/faculty/djj/book/bookchap1.html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6-4-9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qiuboling 发表于 2016-4-9 07:43
物质在大气中如何分布属于大气化学的范畴,用物理学定律来解释水汽垂直分布可能不妥。
请张老看看下面的 ...

如果气象数据与物理、化学、数学所武装的气象学一致,也就没有我说话的缝隙。
由于气象上的水汽数据与物理、化学、数学知识不能自洽,我才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且指出其原有的不自洽处。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6-4-9 11: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qiuboling 发表于 2016-4-8 14:08
电脑模拟的6分子水团簇模型
http://www.psc.edu/science/Jordan/Jordan.html

谢谢提供了这些情况。它对我是鼓舞。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2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uboling 于 2016-4-9 20:22 编辑
张学文 发表于 2016-4-8 09:42
你再考虑考虑看。

张老会不会认为水汽的混合比从下至上都没有改变(如氧气那样)?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表于 2016-4-9 20: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qiuboling 发表于 2016-4-9 20:00
张老会不会认为水汽的混合比从下至上都没有改变(如氧气那样)?

在已经有了观测的比湿随高度减少的事实面前,我就不必不乱认为了。对吗?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新浪微博达人勋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2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文 发表于 2016-4-9 10:23
如果气象数据与物理、化学、数学所武装的气象学一致,也就没有我说话的缝隙。
由于气象上的水汽数据与物 ...

我确实看不到有“不自洽处”
密码修改失败请联系微信:mofangb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11-2014 bbs.06clim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京ICP-10201084)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气象家园立场,禁止在本站发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