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079
- 贡献
-
- 精华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7-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登录后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前很多论文都说非平稳的SPI 比传统的更能识别干旱,
根据个人计算结果来看,似乎不是这样啊,而且计算非平稳指数的过程中,人为主观性太强了,比如协变量的多项式,有的3次,有的5次,我见过论文里最高的到了12次,这样计算的结果真的可靠吗?
而且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历史干旱事件究竟如何认定?因为指数计算出来之后要跟历史干旱事件对比。
可问题在于:有的书籍里描述历史干旱,实际上是从农业旱灾的角度去描述的,而且,似乎并非所有的文献里对旱灾的等级都是客观评定的,即使有所谓的等级,也可能是根据别的气象干旱指数算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的历史干旱事件的等级,能拿来与spi、非平稳spi的结果作对比吗?或者应这么问:这种对比真的有意义吗?
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尺度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的,比如空间的,历史干旱事件说某省东部大旱,可是用于计算spi的站点可能根本不在东部;;另外,时间尺度,3个月尺度的结果是不旱,6个月尺度的结果可能就是重旱,到底旱不旱呢??
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
|